团情快讯

数学与统计学院:《人民日报》等媒体报道我院毕业生先进事迹

发布时间:2023-06-28 22:51 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点击数:

老区任教,丹心育才:东师数院优秀毕业生董路通


青年常系国家情,东师学子树新风。日前,人民日报、中国教育报、吉林日报等媒体对我院优秀毕业生董路通进行报道。董路通是东北师范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2016级本科生,2020年东北师范大学优秀毕业生,作为东北师范大学的一份子,积极响应习近平总书记的号召,为社会建设献出自己的力量,也为我们树立了一个好的榜样。


习近平总书记在清华大学考察时指出,“当代中国青年是与新时代同向同行、共同前进的一代,生逢盛世,肩负重任”“广大青年要肩负历史使命,坚定前进信心,立大志、明大德、成大才、担大任,努力成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,让青春在为祖国、为民族、为人民、为人类的不懈奋斗中绽放绚丽之花”。


新时代中国青年应时刻牢记总书记教诲,扎根基层沃野,从竭诚为民和实干担当中不断汲取养分、茁壮成长。董路通就是这样的青年楷模。


家在北京的他,在湖北省麻城市麻城一中当老师已有三年。2014年,董路通被东北师大录取为公费师范生,读书期间,每个暑假他都前往贫困地区支教。2016年9月,他响应号召参军入伍,成为一名守卫边境城市辽宁丹东的武警战士。在校期间,他曾作为我校公费师范生代表于北京人民大会堂参加“庆祝2019年教师节暨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表彰大会”,并在同年获得“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”的荣誉称号。毕业后他放弃北京的工作机会,签约麻城一中,在2022年荣获吉林省“基层就业大学生”典型人物光荣称号,成为全国高校毕业生基层就业卓越奖获得者。


553BE


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100周年大会上指出:“要培养担当实干的工作作风,不尚虚谈、多务实功,勇于到艰苦环境和基层一线去担苦、担难、担重、担险,老老实实做人,踏踏实实干事。”董路通时刻践行着总书记的教导,当初他选择在湖北省麻城市——原国家级贫困县教书,让身边的人很不理解,但他却十分坚定,“北京人才济济,不缺我一个,但这里的学生需要我。”


根据各种农村教育发展报告的统计数据,我们可以直观地了解到一个事实:乡村学生才是中国义务教育的主体,乡村学校是中国义务教育的基础。近年来政府已经在政策上给予乡村教育极大的倾斜,经济上给予乡村教育相当的支持,但这些投入的效果并不理想。董路通是农村走出来的孩子,尽管他对农村生活并不陌生,在支教时,还是惊讶于村里泥泞的土路和破旧的校舍,更让他印象深刻的是孩子们求知的眼神。乡村孩子们对知识的渴望,让董路通对老师这个职业有了新的理解,也让他坚定了自己的就业方向。如今,董路通成为了一名教师,他说:“我要将这些爱和温暖传递下去。”他作为广大青年代表,切实地用自己的力量影响了社会,但我们知道还远远不够,所以大家一直在路上。


今年,成为全国高校毕业生基层就业卓越奖获得者之后,董路通的优秀事迹在5月31日被“中国大学生就业”公众号报道,在6月28日又先后在《中国教育报》《人民日报》上刊登,同时教育部新闻办“微言教育”公众号、吉林日报“吉报教育”公众号、澎湃新闻公众号“成功就业”以及中国大学生就业公众号平台也相继报道,他的奉献精神再次被人们看到。


3CEFA


乡村教育振兴是一场人人参与的社会运动,必须有怀揣理想的知识分子、社会精英愿意脚踏泥土地参与其中。以董路通为代表的优秀青年扎根基层,在乡土中孕育,在人本中滋养,是新时代最好的青年。教好书、育好人,即将三十而立的他坚守教育理想,在三尺讲台上书写教书育人的美好篇章。期待未来,东师与他都能见证彼此新的奇迹!中国青年大有可为!